于洪区陵西街道陵西社区沈师家属院小区的大门旁,伫立着一块会“说话”的宣传栏。它静立于四季流转中,始终以鲜明生动的图文,向过往居民传递着时代的声音与邻里的温情。这块让居民驻足、令邻里称赞的宣传栏,其背后是年逾八旬的党员中心户李君长达十八年的执着坚守与默默耕耘。十八年来,他以笔墨为舟、以丹青为桨,在这方寸之间,传递着党的政策与关怀,也描绘出一名党员最为质朴动人的初心画卷。
以笔墨丹青绘就初心画卷
故事的开端要回溯到2006年的春天。刚刚从教师岗位退休不久的李君,在一次途经小区宣传栏时停下了脚步。那时,宣传栏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少有居民驻足。“怎样才能让这个宣传栏真正活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想到自己写得一手好字,支部里还有几位擅长绘画、热爱创作的老同事,一个想法逐渐清晰,“有办法了!我们来试一试!”自此,这块小小宣传栏的命运,与一群老党员的热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起初,家人和朋友并不理解,“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何必风吹日晒地去画板报?”面对这些关切与质疑,李君却格外认真和坚定:“党员没有退休这一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为了办好板报,李君联合其他几位老党员,自发组成创作小组,自费购买书籍资料、笔墨纸砚,常常聚在一起研究版面设计、探讨色彩搭配。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也尽力给予支持,采购宣纸水彩、毛笔砚台,并协助收集党刊报纸、提供信息。如今,这块小小的宣传栏,早已成为小区里最接地气、最具温情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在李君看来,社区板报绝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张贴,它更应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传声筒”,是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要把政策讲活、讲生动,让居民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是李君始终秉持的宗旨。党的二十大期间,他熬夜研读报告,精心设计制作了“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题板报,将报告的宏大主题与核心要义,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图文,引得居民纷纷驻足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他别出心裁地开辟“红色记忆”专栏,用细腻的笔触手绘南湖红船、井冈山会师等历史场景,让波澜壮阔的党史在方寸之间鲜活重现。
除了精准传递党的声音,李君还特别注重用板报讲述社区自己的故事。那些发生在居民身边的点滴温暖,经过他的细心挖掘和生动描绘,都成为了倡导文明新风、凝聚社区共识的生动教材。“这块板报就是我们社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党员从这里能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动向,群众从这里能真切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社区党员刘老师的评价,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躬身践行诠释党员本色
宣传栏的创作,仅仅是李君深沉党员情怀的一个缩影。在陵西社区,他是人人皆知的“活动积极分子”和“热心肠”。每次党支部组织学习或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场,认真聆听、仔细记录、踊跃发言;当邻里之间因琐事发生摩擦时,他又化身“调解员”,主动上门,耐心沟通,常常能化干戈为玉帛,促进社区和谐。曾有人不解地问他:“李老师,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操这么多心?”李君总是用最平实的话语给出最坚定的回答:“我做的这些,都是在践行入党时举着拳头许下的誓言。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一阵子的坚持,而是一辈子的坚守。”他时常抚摸着那块陪伴了他十八年的宣传栏,深情地说:“这里面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我对党永远的热爱。”如今,年过八旬的李老亲手绘制大幅板报有些力不从心,但他奉献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正积极协助社区党组织,物色和培养热爱宣传工作的年轻接班人,让党的声音持续响亮地传播下去。
来源:沈阳日报